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狗不理包子始創于清朝咸豐年間,為“天津三絕”之首,歷經一百六十多年的狗不理包子,經創新和改良已形成秉承傳統的豬肉包、三鮮包、肉皮包和創新品種海鮮包、野菜包、全蟹包等六大系列一百多個品種。他用豬肉的比例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醬油、姜末、蔥末、調味劑等,精心調拌成包子餡料。包子皮用半發面,在搓條、放劑之后,搟成直徑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將褶捻開,每個包子有固定的褶折,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爐用硬氣蒸制而成,剛出籠的包子,鮮而不膩,清香適口。也正因為它的美味,狗不理包子成為中外游客來到天津必品嘗的小吃之一。2011年,“狗不理包子傳統手工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狗不理包子作為百年老字號也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小吃之一。傳說有很多,清咸豐年間,民間有取賤名以孩兒好養活,這就有了“狗不理”的學童,窮人家的孩子要想改變自己 ,除了比別人努力外,還要更比別人勤奮。“狗不理”當學童跟一個師傅學包子手藝,狗不理用包子的面、餡選料精細,制作工藝嚴格,外形美觀,制作講究,在選料、配方、攪拌以至揉面、搟面都有一定的絕招兒,做工上有明確的規格標準,包子褶花和褶的個數一致且非常勻稱,特別是剛出籠的包子,大小整齊,色白面柔,咬在嘴里,香味令人回味無窮,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天津狗不理包子就這樣被傳承下來成為一方名小吃。有詩云:“山中走獸云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狗不理包子是中國燦爛飲食文化中瑰寶,歷經一百六十多年的狗不理包子,經創新和改良已形成秉承傳統的豬肉包、三鮮包、肉皮包和創新品種海鮮包、野菜包、全蟹包等六大系列一百多個品種。先后摘取“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中國最佳名小吃”、“國際名小吃”等多個國內外評選和大賽的金獎,被譽為“津門老字號,中華第一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