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后,便牢牢地將漢獻帝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并將漢朝的都城定在了許縣(就是今天的河南許昌)。但在那里,曹操受到了擁漢派勢力的堅決反對,而且漢獻帝也不滿于自己的傀儡地位,于是便屢次密謀以除掉曹操。實際上,雖然當時曹操把持著朝政,但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因此,曹操時刻準備將自己的幕府(您所謂的“老巢”)遷出許縣。大約在建安八九年間,曹操基本消滅了袁紹的殘余勢力,并且拿下了袁紹的幕府所在地鄴城。這個時候,曹操的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他已經不用親手控制漢獻帝,而且鄴城的基礎設施非常完備,于是曹操便順理成章地將他的幕府遷到了鄴城,而把漢獻帝留在了許縣。
一方面曹操為冀州牧,常住鄴城,丞相府當然要建在鄴城。另一方面曹操必須遠離漢獻帝,如果丞相府建在許,曹操必須在許辦公。在天子腳下,為臣者有大事需向皇帝請示,皇帝應允還好說,不應允而行,難免有輕君之嫌。為避免皇帝干涉,曹操就必須離開許。這里用袁紹謀士的一次對話就可知不能離天子太近。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袁紹的謀士沮授曾力勸袁紹迎漢獻帝于鄴城,以便挾天子令諸侯。而謀士郭圖、大將淳于瓊卻說:“英雄并起,各據州郡,連徒聚眾,動有萬計……今迎天子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曹操雖迎漢帝于許,但當有了鄴城為根據地后,就要想法離開漢獻帝了。
曹操—(公元155—220)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曹操抵鄴城后,為盡早統一中國,曾三次下達求賢令,廣泛招攬天下人才。當時,鄴城聚集了名流學士百余人,多數人在曹魏政權中任職。在他的周圍,形成了以曹氏父子為中心的“鄴下文人集團”,即著名的三曹七子:曹操、曹丕、曹植、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王禹)、應(日煬)、劉楨。他們互相評論,共同探討,所作詩文駿爽剛健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新時代被后人譽為“建安風骨”。當時的詩文融合了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原漢民族的風情,令人耳目一新。赤壁之戰后,曹操在鄴城南引水作舟,訓練水兵,其規模之大、氣勢之壯,足以反映他要與東吳決一雌雄的決心。他在營建鄴城時,強調城市的規劃布局,分區疏朗,結構嚴謹,為后世都城所效仿。
這個時候,雖然東漢的首都仍然在許縣,但已經名存實亡,因為曹操已經將自己的政治中心遷到了鄴城。總結一下,曹操遷到鄴城的原因不外兩個,一是那里有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便于政治機構的運轉;二是離開漢獻帝,脫離險境。
曹操沒有稱帝,東漢建安元年,歷史上非常的有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曹操挾持了獻帝遷都到許縣,魏國221年,魏文帝曹丕以“魏基昌于許”,改許縣為“許昌”。許昌是東漢時期的首都,曹丕在許昌稱帝幾個月后遷都洛陽,封許昌是“魏之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