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烏茲別克語:O?zbekiston Respublikasi,英語: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簡稱烏茲別克斯坦,是一個位于中亞的內陸國家,是世上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列支敦士登)。烏茲別克斯坦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古國,歷史上與中國通過“絲綢之路”有著悠久的聯系。烏茲別克斯坦歷史悠久。公元11~12世紀以烏孜別克族為主的國家基本形成,建立喀喇汗國和伽色尼王朝等。13世紀被蒙古韃靼人征服。14世紀中葉,突厥人阿米爾·帖木兒建立以撒馬爾罕為首都的龐大帝國。16至18世紀,烏茲別克人(烏孜別克族)建立布哈拉汗國、 [1] 希瓦汗國和浩罕汗國。19世紀60年代,部分領土并入俄羅斯帝國。1917至1918年建立蘇維埃政權。1924年成立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并加入蘇聯,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8月31日宣布獨立。烏茲別克斯坦經濟在轉型的頭幾年里有所下滑,而到1995年后開始復蘇,這得益于政策改革的累積效應。現在是世界第6大棉花生產國和第2大棉花出口國,世界第7大黃金生產國,同時也是區域內重要的天然氣、煤、銅、石油、銀和鈾生產國。該國亦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道路平穩轉型的獨特范例。
列基斯坦”神學院位于撒馬爾罕市中心的“列吉斯坦”(意為“沙地”)廣場,是一組宏大的建筑群,建于公元15-17世紀。建筑群由三座神學院組成:左側為兀魯伯神學院,建于1417-1420年;正面為季里亞-卡利神學院,建于1646-1660年;右側為希爾-達爾神學院,建于1619-1636年。這三座建筑高大壯觀、氣勢宏偉,內有金碧輝煌的清真寺。兀魯伯神學院的正門和彩色的穹頂是用各種色彩的陶瓷裝飾的,遭地震破壞后得到重修。三座神學院雖建于不同時代,但風格組合相當成功,是中世紀中亞建筑的杰作。
古爾-艾米爾陵墓位于撒馬爾罕市區內,是帖木兒及其后嗣的陵墓,建于15世紀。陵墓造型壯觀,色彩鮮艷,有球錐形大圓頂,具有濃厚的東方伊斯蘭建筑特色,是世界著名的中亞建筑瑰寶。陵墓始建于1403年,最初作為猝死的帖木兒之孫穆罕默德·蘇爾丹之墓,后成為帖木兒家族墓。
陵墓的墓室中有9個長方形的墓冢。陵墓中分別安葬著帖木兒、帖木兒的兩個兒子、兩個孫子(其中一個是兀魯伯)、兀魯伯的兩個兒子、兀魯伯的宗教老師以及一個未查明姓氏者。這里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帖木兒之孫兀魯伯為帖木兒建的墨綠色玉石墓冢。帖木兒墓上寫著:誰掘我的墓,誰就遭殃。1941年6月8日曾有人挖掘了帖木兒的墓,兩周后希特勒就開始入侵蘇聯。不過,那一次對墓葬的發掘證實了關于帖木兒面部特征的歷史記載,證實了兀魯伯死于暴力殺害的傳說,以及所葬其它帖木兒家族成員身份的真實性。
兀魯伯天文臺是烏茲別克斯坦的重要古跡之一,坐落在撒馬爾罕的東北郊。它由帖木兒帝國的創建人帖木兒之孫、烏著名天文學家、學者、詩人和哲學家、撒馬爾罕的統治者兀魯伯于1428-1429年建造,是中世紀時期具有世界影響的天文臺之一。兀魯伯天文臺是一個三層圓形建筑物,有獨特的40米大理石六分儀和水平度盤。兀魯伯在此測出的一年時間的長短與現代科學計算的結果相差極微。當年兀魯伯天文臺編制的《新天文表》,概述了當時的天文學基礎理論和1018顆星辰的方位,這是繼古希臘天文學家希巴爾赫之后,測定星辰位置的最準確的記錄。
沙赫靜達陵墓建于14世紀和15世紀,由13座陵墓和一座清真寺組成。“沙赫靜達”意為“永生之王”,是撒馬爾罕的執政者及其家屬的陵墓。建筑的基調為藍色,以彩色陶瓷貼面作為裝飾。其中最主要的一座是伊斯蘭教創建人穆罕默德的堂弟庫薩姆之墓。帖木兒大帝的妻子圖瑪-阿卡和侄女圖爾坎-阿卡也葬在這里。
伊斯邁爾·薩曼陵墓位于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市,是9到10世紀中亞細亞珍貴的建筑藝術代表。陵墓里埋葬著薩曼王朝(875到999年)的國王伊斯邁爾·薩曼。
希瓦位于阿姆河左岸的希瓦是一座美麗的綠洲城,有“中亞的明珠”、“太陽之國”之城。關于希瓦城的興建,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諾亞的兒子和他的同伴在洪水之后迷失于卡拉庫姆沙漠,當他們又饑又渴時突然發現一眼清泉,在泉水的幫助下,他們恢復了生機與力量,后來他們就在清泉邊興建了希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