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烏干達,位于非洲東部,橫跨赤道,東鄰肯尼亞,南接坦桑尼亞和盧旺達,西接剛果(金),北連南蘇丹,總面積24.15萬平方公里。全境大部位于東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有“高原水鄉”之稱。烏干達一詞最初是東非沿海居民對巴干達人的國家-布干達的稱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人將其含義擴大到鄰近地區。烏干達與肯尼亞、坦桑尼亞、布隆迪與盧旺達組建了東非共同體,于2010年建立了統一的經濟市場,并將傾力于2015年合并為統一的聯邦國家——東非聯邦。烏干達曾被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稱為“非洲明珠”。
烏干達地處尼羅河源頭,尼羅河長6690公里,是世界第一大河。在蘇丹首都喀土穆以南,有兩條干流:從埃塞俄比亞流向蘇丹的稱藍尼羅河(Blue Nile),從烏干達流向蘇丹的稱白尼羅河(White Nile)。在尼羅河各源頭中,最遠的是發源于布隆迪境內的卡蓋拉河源頭。卡蓋拉河流經盧旺達和坦桑尼亞,注入維多利亞湖。維多利亞湖唯一的出口便是白尼羅河。英國探險家斯皮克于1862年進入布干達(即今烏干達的布干達地區),他也是進入布干達的第一個歐洲人。經考察,他宣布位于維多利亞湖北岸金賈的出口處為尼羅河的發源地。后來,人們在斯皮克宣布為尼羅河發源地的地方立碑紀念,此地便成為著名的尼羅河源頭。這里草木蔥蘢,風景秀麗,是烏干達的主要游覽勝地之一。沿源頭往下約10公里是布賈伽利瀑布。該瀑布的落差雖然不大,但河流曲折起伏,水勢湍急,形成氣勢磅礴的梯級瀑布。烏干達的巴哈伊教堂座落于基卡亞山頭,離坎帕拉市中心四公里。始建于1957年5月,1961年元月15日正式開放。堂高124英尺,穹頂直徑44英尺,四周有門9扇,可同時容納200人。堂周圍綠茵環抱,風景優美。巴哈伊教是從伊斯蘭教的巴布(Bab)教派中演變出來的特殊教派,又稱大同教(World Faith)。該教信徒包容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各種不同宗教的人士。教義認為大家無論教別、膚色、種族、貴賤,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共同謀求全人類的福祉。該教在世界3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信徒約700多萬,烏干達約有10萬。全球共有七座巴哈伊禮拜堂,歐洲一座(德國),亞洲兩座(印度、印尼),澳洲一座(澳大利亞),美洲兩座(美國、巴拿馬),坎帕拉禮拜堂為非洲僅有的一座。七座禮拜堂建筑風格各異,各有特色。赤道圈位于首都坎帕拉以西約80公里處,是東西公路干道必經之處,因正位于赤道線上而得名,是烏有代表性的獨特景致之一。赤道圈為一副直徑約2.5米高的環型標志建筑,設計獨特,分居公路南北兩側,遙相呼應。赤道圈頂端有“Equator” (赤道)標記,下方有標線劃分南北,旁邊有工藝品店。游客常慕名前來,駐足欣賞,合影留念。